心血管病科 - 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健康科普

房颤反复发作苦不堪言?中药调理后效果“超预期”

发布时间:2025-09-15 16:07:20 本文来源:

        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甚至头晕、乏力。这些症状看似平常,却暗藏致命风险,可能导致脑卒中或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西医治疗房颤通常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射频消融手术,虽然针对不同类型房颤有效,但也存在局限性。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呢?面对这些困境,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更安全、更温和的治疗方式——中医药治疗。

        三年房颤反复发作,中医治疗带来转机

        对于67岁的王先生来说,过去三年里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反复发作的心慌气短。自从确诊阵发性房颤以后,那种突如其来的心跳加速、胸闷气短的感觉让他寝食难安。尤其是最近,王先生房颤发作频率明显增加,一周内竟发作3–4次,每次持续1–2小时。

虽然一直在服用西药控制,但效果并不理想,药物副作用还让他经常感到疲惫不堪。这让他开始寻求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先生了解到河北以岭医院有一款专门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中药院内制剂——通补防颤颗粒。带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来到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找到了袁国强主任。

        精准辨证,中药调理,患者直呼“效果超预期”

        袁国强主任在详细询问病史、诊脉看舌后,发现王先生除了典型的心慌症状外,还伴有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的表现,结合舌淡、苔白、脉涩等特点,判断其病机关键在于“宗气亏虚,虚气留滞,内风扰络”。

        “房颤在中医看来,与心气不足、脉络瘀阻密切相关。”袁国强主任解释道,“就像河流缺水会导致水流不畅一样,心气不足会使气血运行无力,脉络瘀阻则会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这种复杂的病机正符合通补防颤颗粒的治疗范畴。

        袁国强主任表示,通补防颤颗粒是河北以岭医院基于络病理论,结合房颤的临床诊疗实际情况,精选黄芪、葛根等14味中药材合理配伍组方研制而成的院内制剂。该药以“通补络虚,熄风定悸”为治法,可有效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悸、惊惕不安、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胸闷不舒、失眠多梦等症状。该药物不仅见效快,且安全性良好,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对持续性房颤和射频消融术后预防复发也有一定疗效。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王先生开始服用通补防颤颗粒。令他惊喜的是,三周后的回访中,他激动地告诉医生:“这20天来房颤仅发作1次,持续时间也缩短到1小时左右,而且不适感明显减轻,效果远超预期!”更让他欣慰的是,原本的乏力、气短症状也改善了许多,整个人感觉轻松了不少,对于后期继续治疗他充满了信心。

        中医药干预的优势在于既能有效控制症状,又可以减少对西药的依赖,尤其适合不想长期依赖西药或担心手术风险的患者。通补防颤颗粒作为河北以岭医院的特色制剂,已经在临床帮助众多房颤患者重获健康心跳。

        “我们不仅满足于缓解症状,更追求从病机入手,标本兼治。”袁国强主任介绍,医院通过理论创新、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开发出通补防颤颗粒等特色中药制剂,配合现代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同时,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为国家标准版房颤中心,拥有一支硬件设施先进、技术力量强大、人才梯队合理的心脏介入诊疗团队,常规开展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各种心律失常三维射频消融术、永久及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该科运用络病理论与脉络学说,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基础上,形成了独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奠定了该科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重大疾病的国内领先地位,先后成为卫健委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心血管病诊疗中心。

        【专家提醒】早干预是关键,莫让房颤偷走健康

        袁国强主任特别提醒,阵发性房颤如果长期不控制,可能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大大增加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切勿因症状暂时缓解而忽视治疗。除了规范治疗,日常生活中的调护同样重要,要做到饮食有节,心态平和,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即使症状缓解,患者也应定期复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监测房颤发作频率和心脏功能变化。对于高危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需每3–6个月评估一次卒中风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抗凝方案。若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持续不缓解,务必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摘自2025.8.27河北新闻网